张娜:女排精神不死拼搏精神永存
在不久前结束的2023年世界女排联赛中,中国女排以3:1击败巴西、3:0击败波兰晋级决赛。 尽管遗憾1:3不敌土耳其队获得亚军,但中国女排依然创造了东京奥运会以来在国际比赛中的最佳战绩。
作为世界排坛的霸主,中国女排自1981年以来,多次夺得世界冠军和奥运会金牌。然而,近年来,中国女排的成绩却起伏不定。 2022年世界女排联赛和世锦赛,中国女排仅获得第六名,无人入选世锦赛最佳阵容。 很多人开始唱衰中国女排,称“黄金一代已经过去”。 在今年的世界联赛中,这支不成熟、“前途未卜”的球队不仅获得了亚军,而且刁琳宇、袁心玥、李盈莹三名球员获得了最佳冠军。 姑娘们用实力回应质疑,向世界宣告:女排精神不朽,斗志永存。
作为最早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女排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排运动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冠军、现任中国排球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娜接受经济杂志记者专访时,讲述了她关于女排精神的故事。
红队冲出了竹棚
尽管已经过去40多年,人们依然记得1981年11月16日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决赛,中国女排以7战7胜的优异成绩,为我国夺得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 。 排球冠军。 以此为起点,中国女排踏上了史无前例的“五连冠”。
辉煌历史的背后,与国家体育事业的长期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很早就认识到体育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将发挥积极作用。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为我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为刚刚起步的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走进“国家荣誉——中国女排精神展”(以下简称“女排精神展”),展柜内一个用竹棚搭建的场馆模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张娜告诉记者,这里是20世纪70年代位于福建漳州的女排训练基地。
漳州基地的由来与国家战略密切相关。 据袁伟民主编的《中国排球史》记载,1972年,为了发展排球事业,国家体委决定在我国南方建立排球训练基地,开展排球训练比赛。 时任国家体委调研组专家张然南下考察,最终选定了福建漳州。 他向时任国家体委排球司司长、中国排协秘书长钱家祥汇报,漳州作为排球训练基地有四大优势:领导重视体育、群众热爱排球冬季气候宜人,物产丰富。 钱嘉祥决定亲自去漳州看看。 回到北京后,他向领导汇报了选址情况以及自己和专家的意见。 经过认真研究,国家体委正式批准在漳州建立排球训练基地的方案。 于是,1972年冬,原漳州军分区司令员、体育委员会主任余克昭接手了这一特殊任务。 他利用闽南盛产的毛竹,仅用了28天就在一块平坦的场地上建成了一座“竹亭”。
如今,50多年前的竹亭已不复存在,但老一辈排球运动员还记得墙上贴的标语:“在泥里打滚,磨掉几层皮,苦练功,决心到达顶峰。” 张娜的讲述让记者回到了那些青葱岁月:未上漆的毛竹地板上布满了毛刺,女排姑娘们在苦难中享受着快乐。 训练结束后,他们拔掉对方的刺,互相比赛,看谁的刺多; 土壤里夹杂着血和泪,就像浸在油里一样……曹慧英、陈招娣、杨曦、张蓉芳、孙晋芳、陈雅琼等排名女选手都会以此为家,刻苦训练。 。 竹棚训练馆又被誉为“女排之家”、“冠军的摇篮”。
女排精神是什么? 老女排表示,女排精神是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不断自强不息。 但人生总有高光时刻,也会有低谷时刻。 你不可能永远是常胜将军。
经过40多年的奋斗,中国女排经历了风风雨雨。 郎平曾对新时代女排精神有新的诠释:“女排精神不是要夺冠,而是有时候明知自己赢不了还要尽力而为。”如果你一路上摇摇晃晃,你也可以站起来抖掉灰尘。眼神坚定,只要你打不过我,我就和你战斗到底。 这是郎平在中国女排巅峰时期的表现,也鼓舞了一代又一代运动员的士气和热情。
更重要的是,由于女排精神符合时代需要,它不仅成为体育领域的品牌意志,也被强力升华为民族风貌的代名词。
从竹棚训练馆的血泪之地走出来的队伍,都带着红色基因。 张娜表示北京奥运会排球,中国女排全体队员都是共产党员。 就是这样一支红队,在2019年再次夺得女排世界杯冠军,这是中国女排第十次夺得世界大赛冠军,也是她们为新中国百年诞辰的生日礼物。 2021年9月,女排“祖国第一、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被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 作为中华体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时代最强音。
“凤凰”的低调生活
当我在中国排球学院见到张娜时,她刚刚参加完兰州国际贸易博览会回来。 承接培训、组织比赛、照顾研究生……只有把工作一一做完,张娜才有时间坐下来。 “我必须协调青训学院的所有工作。不过没关系。当时我在球队中以自由球员的身份踢球,协调各方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排球场上,自由人的任务就是代替场上球员的后排传球和防守。 这就要求自由球员拥有较强的控场能力和快速的适应能力,这能够成为扭转比赛局势的关键。 这也要求玩家有较高的心理素质。
虽然已经退役多年,但张娜依然被称为中国女排最好的自由人。 比赛中,张娜面对压力面不改色,扑出了一个又一个外人认为无法扑救的球。 由于她冷静稳定的表现,粉丝们亲切地昵称她为“凤凰”。
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女排队员被球迷称为“黄金一代”。 本场比赛,张娜以74.48%的一传准确率获得了本次比赛的最佳一传。 她成为中国女排进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帮助中国女排夺得了世界冠军。
她15岁加入天津女排,19岁入选国家青年女排,21岁入选中国女排,20岁获得世界冠军23……一路走来的成长和磨练,让张娜成为了人生经历中的“凤凰”。 在各个阶段,张娜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出色的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2007年10月,张娜接受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大手术。 当时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张娜为了能够上场比赛,甚至在术后的床上也坚持手上有球练习。 最终,张娜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恢复训练,重返奥运会,帮助中国女排夺得了一枚宝贵的铜牌。 自由人排名第三,获得本次比赛最佳防守。 “只要球队需要,即使我不能随国家队去,能陪他们备战也算成功了。” 这或许就是当时身处逆境的张娜所理解和践行的女排精神,也一直影响着她未来的每一步。 人生的选择。
奥运会结束后,张娜选择退出国家队,回到天津女排。 2009年,怀孕3个月的张娜依然活跃在赛场上,并为天津女排夺得中国排球联赛冠军。
家人并没有禁锢这只“凤凰”。 2010年9月,孩子还不到一岁,张娜选择进入北京体育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冠军班),抓住一切机会“多读书、多学习”,完成学业任务以36学分顺利通过,张娜只拿到了56学分。
虽然过程艰辛、艰辛,但回忆起昔日的激情岁月,张娜却津津有味。 “我现在很健谈并不重要,但我也有安静的时刻。作为一个自由人,我必须冷静下来分析我的对手。”
回顾以往的女排采访视频,我们很少看到张娜的身影。 当时的张娜抛弃了一切外界干扰,专注于对手的分析。 她知道每个对手的名字、身高、进攻特点。 这位瘦弱的自由球员了解他们的一切,并且能够轻松应对他们。 “玩游戏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总结能力和应用能力,如果这些能力提高了,你不就很棒了吗?” 她说。
为青少年播下排球种子
张娜认为,学习能力才是未来的竞争力。 培养体育人才,学习能力是第一位的。 她本人也以“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为准则,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就像当年那个自由人一样,她依然在新的领域创造出独特的成就。
2011年,她调往天津南开中学任教,后晋升为天津南开中学副校长。 她在那里呆了8年。 在此期间,南开中学继续继承南开的体育传统。
在担任副校长期间,张娜还承担了一项“有趣又有意义”的任务——建设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 学校的施工牌上,张娜的名字排在第一位,她是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 从“三通一平”到造价招投标,从施工到竣工验收,张娜再次用自己出色的协调能力带领团队建设了这所占地20.4万平方米的学校,并荣获“天津市建设工程“海河杯”奖,其中海河杯金奖1项。
2019年,离开南开中学后,这位“跨界”教育家继续弘扬女排精神和南开精神,毅然接任中国排球学院常务副院长职责,承担起中国排球学院常务副院长的重任。为中国排球培养人才。 基于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张娜越来越感受到体育与教育融合、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天津女排是天津的城市名片,天津也在建设排球之城。 中国排球学院坐落于天津体育学院。 张娜告诉记者,天津体育学院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科研,帮助中国女排夺冠、创造辉煌。 国家体委多次给学校写感谢信。 这些距今40多年的手稿在女排精神展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服务中国排球事业、服务人民是张娜想象学院的目标和宗旨。 手握服务中国排球事业的接力棒,张娜接到的第一个艰巨任务就是主办首届“国家荣誉——中国女排精神展”。 她认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作为官方教育科研机构,更重要的是利用好高校大课堂,弘扬女排精神,为排球事业建设树立榜样。
做你所做的事,热爱你所做的事,学习你所做的事。 2020年北京奥运会排球,张娜和她的团队让展览取得了成功。 她带领的筹备团队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收集了珍贵的照片、手稿、奥运金牌等资料,就完成了2000平方米展台的设计和搭建。 ,并在天津美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吸引数百万人参观。 她还被委以重任,成功组织了天津市大学生学习女排精神演讲比赛,掀起了青年学生学习女排精神的热潮。
她名声大噪,但张娜却觉得还不够。 “体育科普也应该深入基层,让展会成为国内流动展会!” 展览还在西藏昌都、内蒙古巴彦淖尔举行,通过“奥运冠军进校园”活动,向孩子们讲述女排的故事。 “在巴彦淖尔,很多孩子围着我,我根本走不了路。”
也许张娜有着冠军、校长、院长的光环,但在孩子们眼里,她只是一个单纯的好老师和一个开朗的大姐姐。 无论是原南开中学副校长,还是现任中国排球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娜从未缺过一堂课,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即使是选修课,她的课也总是挤满了人。 张娜坚信,身体锻炼能力已经逐渐成为选拔尖子生的标准。 这和学业成绩并不是相互削弱的,而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为此,她一直努力做一名因材施教的老师。
说到这里,张娜有些感动。 “我只是想把我的经验分享给他们,即使他们能知道一点点,也足以在困难时期激励他们。”
在排球产业建设中北京奥运会排球,科普工作和人才培养必须“双侧着力”。 张娜牢记“培养谁、如何培养、为谁培养”的根本问题,带领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为国家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优秀排球人才。 张娜带领的中国排球学院连续举办多期国家排球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 培养对象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练员、教师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队、青年队、少年队的主教练。 大学队主教练等聘请国内外知名排球教练员,紧跟国际排球项目发展形势,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00多名教练员。
对于运动员的培养,张娜认为,运动员的学历教育至关重要。 中国排球学院负责中国排球运动员的本科、硕士连续学习。 张娜结合自己的经历,主动思考如何为当今的运动员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 接下来,张娜将与学校商讨学院“本科、硕士、博士”培养计划,让那些真正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排球运动员得到更好的教育。
对于未来,张娜充满信心,大声疾呼:“作为全国唯一一所排球学院,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把排球工作做深做实,继续发扬排球精神。弘扬女排精神和南开精神,推动排球事业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
记者/陈希林 翟潇霆 摄/翟潇霆
来源/经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