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历程:从红山口会议到里皮执教,探索市场化与商业化之路
说到足球,当然是一项体育赛事。然而,足球的背后,一定有经济。
足球市场化速度并不尽如人意
足球在全球体育运动中拥有如此势不可挡的势头和气势,当然与其职业机制的完善和商业体系的成熟密不可分。
因此,当中国从国家体制走向体育强国时,遇到了足球的困境,决定进行职业化改革。
1992年6月,全国足球工作会议,史称“红山口会议”,在北京红山口召开。明确了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方向,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职业俱乐部体系提出了新思路。中国足球正式成为深化体育改革的突破口。
1992年至1993年,上海申花、大连万达等十多家职业、半职业足球俱乐部成立。
1993年,中国足协举办了两届“中国足球俱乐部锦标赛”,并开始进行俱乐部和职业、半职业球员、教练员的注册。各参赛队首次参与门票共享。
1994年,中甲联赛正式启动,足球改革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
从1994年在成都体育场的甲A首秀到2003年在上海申花体育场的收官之战,甲A联赛从开始到结束只用了10年的时间。
10年来在联赛中成绩斐然。共有127个职业俱乐部参加,联赛总数达到3024场,观众达到4695万人次。俱乐部年总收入已达7亿多元。
2002年,中国队杀入世界杯,举国欢腾。澳超联赛被认为对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足球市场化的条件还不错。
我们经常以日本J联赛为例来说明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让足球取得成功。
20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足球还是一个新秀。因此,日本足协和我们一样,决定通过职业化来推动日本足球的发展。 1993年5月,日本职业足球联赛“J联赛”正式启动并取得巨大成功,成为“亚洲最成功的职业联赛”。日本足球也迅速称霸亚洲并进入世界。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自1998年以来每次都晋级世界杯决赛圈。
确实,就改革时间而言,我们与日本类似,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说到联赛建设,我们的硬件建设也不逊色。日本足协在创办职业足球联赛时,对各俱乐部的场地等硬件设施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是在各俱乐部背后的大财团的支持下完成的。但我们也一样。例如,有的足球俱乐部训练基地占地近5000平方米,拥有多个国际比赛标准的训练草坪和高档客房、康复中心、会议中心、娱乐中心、商场、餐饮中心、桑拿房等。 。主楼洗衣房、洗衣设施等三星级标准的运动员训练和生活设施不亚于国际著名足球俱乐部。
对外交流方面,日本有邓加、特鲁西埃来传授经验,也有海外交流项目。我们在这方面从来没有闲着。从1992年首任外籍教练施拉普纳18万美元的惊人年薪,到如今里皮依然惊人的2000万欧元年薪。中国足球从未放弃,一直在积极努力吸收、学习、运用国外足球经验。
可以说中国足球联赛规定,从面貌上看,经过几十年的职业化发展,中国足球与先进国家没有什么区别。
过度市场化造成的混乱
但在历史长河中,10年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前面还有更长的路。
2004年,中超联赛开幕。然而,这是非常不理想的。根据当时的联赛工作报告,2004年22轮132场比赛,中超联赛的观众人数仅为145万人次,场均1.1万人次,比2003年联赛减少了38% A、创下中国职业联赛历史新低。 。电视观众人数为1.3亿,比2003年减少42%。大多数赞助商都要求大幅扣除。原本列入预算的1.3亿元实际收入可能只有7000万元左右,下降约46%。
中国足球联赛,不管叫什么名字,曾经很繁荣过一段时间,但盛极一时的衰落,也并不令人意外。
甲联赛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使得参赛者的收入大幅上涨。
以运动员为例。 2003年,已知的AA球员最高年薪约为500万至600万,其他国家队主力在200万左右。
尽管这些团队成员认为他们的努力是当之无愧的,但市场显然并不完全认同。
虽然市场需求,也就是对足球的热爱,在中国确实是相当可喜的,但由于中国足球的先天缺陷,过去从“职业运动员”向职业运动员转型所带来的供需差异从各地的准备,到与企业合作引发的产权纠纷,从心目中的英超、意甲、西甲,到俱乐部入不敷出的现实。
市场化改革在通过快速进入市场取得巨大成果和效益后,却因过度甚至过度市场化而失去了继续下去的动力。
市场化程度不够造成的刚性
然而,过度市场化并不是中国足球改革冲浪遭遇浅滩的唯一原因。
缺乏市场化也是如此。
中国足球确实是中国体育市场化、职业化的先行者和标杆。但如果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切所谓的市场化、专业化,其实并不是为了市场化、专业化。归根结底,他们都是为了国体,为了强健体育。
当足球“职业化”的初衷和着眼点只是为了让国足在世界上“出名”、“称霸”时,给予足球市场化的时间和机会就变得狭隘了。
我能得到结果吗?我能得到结果吗?
中超第一年,为了国家队出线,连续三两年没有升降级。而且外援只能有两名。
中超联赛的上座率立刻直线下降。
接下来的黑哨和假球成为足球联赛的常态,时任足协主席如今身陷囹圄。当时,他甚至想出了建立联赛南北赛区的奇异想法,以获得国家队的参赛资格。虽然后来有人催促我这样做,但我却做不到。 2007年亚洲杯,中国足球经历了27年来历史性的首次小组出线。
本来,过度市场化导致大家都挖金子,没人修筑工事。足球后备队建设明显不足。 AA时代的各种矛盾并没有因为进入中超而得到解决。
市场化不足带来的“资格论”进一步破坏了本已不完善的联赛的完整性和制度,甚至将发展青少年足球的资金和精力转移到冲击奥运会和世界杯上。
尽管足球体系进行了一次大清理,尽管主管官员不再是从这个体系中诞生,尽管外籍教练、本土教练、名帅、无名教练都被更换了。
大家都看到了结果。
过剩与不足如何并存?
是的。既有市场化过度,也有市场化不足。
从管理架构来看,虽然2012年就提出“管办分离”,但始终难以厘清关系。 2005年中超有限公司成立时,资本总额为500万元,其中中国足协出资100万元,占股20%;当时参加中超的16家具乐部占股64%,具体投资320万元。该金额将由各俱乐部在“同股同权”的基础上平均分配,剩余16%的股权将由足协保留持有。但中国足协作为委托代理人的地位很难有相应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资本与权力的错配非常明显。无论是各俱乐部联手对抗足协,造成联赛内讧、内讧以及联赛衰落,还是两位足协主席因腐败被免职,都大体可以解释这种尴尬。
从产权结构来看,俱乐部内部的产权关系存在很多模糊性,尤其是在职业体育发展初期,荣誉和财富纷至沓来,投资者和体育部门争夺利润,一方总是不满意。因此,几乎每个俱乐部都难免“换旗”或者多次“换旗”。 14年来,武汉足球队已“换旗”8次。
俱乐部很难有稳定健康的发展环境,这也直接影响了职业联赛的发展。
从建设结构来看,青少年参与足球的后备建设还相当不足。青少年不仅是足球发展的后备力量,也是未来的球迷。各个足球强国都高度重视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优秀青少年球员层出不穷,全民对足球的热情高涨。另一方面,我国在培养和选拔人才方面过于急功近利。只求立竿见影,无意打造梯队。据统计,1990年至1995年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数量达到65万人的历史最高水平; 1995年至2000年下降至61万; 2000年至2005年下降至18万; 2007年不足3万人; 2011年,在中国足协注册的年轻球员不足7000人。
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球迷虽然是世界上最热情的球迷之一,但他们的地位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专业化,也就是商业化。当然,我们要高度重视市场需求的粘性。国外俱乐部,尤其是顶级俱乐部,非常重视与球迷的情感联系。然而,中国足球俱乐部只注重短期效果,甚至愿意花钱聘请球迷为自己加油,而不是把钱投入到球迷的长期培训上。与此同时,在俱乐部金钱观和管理层绩效观的双重氛围下,球员们并不认真对待自己的观众。这种做法极大地扭曲了球迷的价值,最终将导致职业赛事的真正根基逐渐崩溃。
后记
中国足球是一项运动,但运动的背后是经济。审视体育背后的经济问题,更容易看到深层次的问题。
中国足球正在改革中国足球联赛规定,但改革的背后是经济。审视改革背后的经济问题,更容易看到结构性问题。
中国足球就是市场,市场就是经济。中国足球市场存在的问题是否也存在于中国其他体育项目中?中国体育市场存在的问题是否在中国其他社会经济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经济改革中的过度市场化和市场化不足的问题在当今各个领域始终隐现中国足球联赛规定,但其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导致市场僵化与无序并存,最终导致政策调整的空间和灵活性丧失。越来越小。这从中国足球就可以看出。
我希望中国足球能够取得好成绩,不管这个亿花不花。
中国足球要想长期取得好的成绩,相信不会因为花不花这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