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S直播网

贵州荔波县白裤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调查

时间: 来源:JRS直播网

我国瑶族主要分为盘瑶、布努瑶、茶山三大支系。 白裤瑶族属于布努瑶族支系,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荔波县瑶山瑶族乡和广西南丹县包裤县。 魏瑶乡、里胡瑶乡总人口约5万。 白裤瑶自称“闹阁老”,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系苗语族。 相传白裤瑶因其男子所戴的白色土布灯笼而得名[1]。 值得一提的是,白裤瑶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源远流长、古老的习俗,特别是在服饰、婚恋、丧葬、饮食、包头发禁、民族传统体育等方面,更令世人瞩目。 也正因如此,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迄今为止,国内专家学者如胡牧君[2]、郑革[3]、张琪[4]、赵灵[5]、李元龙[6]等,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 然而,令人沮丧的是,荔波县是贵州白裤瑶人的主要聚居地区。 荔波县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较好地保存了原貌,但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 目前,他们正处于一种快速消除局势的状态。 鉴于此,本文对贵州荔波县白裤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收集、整理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贵州省荔波县白裤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概况贵州省荔波县的白裤瑶是一个民族性格鲜明、富有创造力的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特色。 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比如陀螺、猴鼓、弓弩、射箭、打猎等。其中,陀螺、猴鼓是荔波县白裤窑聚居区至今仍在广泛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当地人喜爱。 。 1.1 猴舞 猴舞,瑶语称“九阁郎”,是贵州荔波县白裤瑶先民为纪念祖先、表达对猴子的感恩而自发形成的一种祭祀舞蹈[2]。 此外,白裤瑶在葬礼上表演猴鼓也是为了调节葬礼上的悲伤气氛白裤瑶族体育竞技白裤瑶族体育竞技,履行子孙的孝心。 据当地白裤瑶介绍,猴舞起源于猴子拯救白裤瑶祖先的故事。 相传瑶山白裤瑶的先民从广西迁徙到荔波,途经老村时,途中遇到危险,被一群猴子所救。 后来,为了纪念祖先迁徙的苦难和猴子的救援努力,当地人们模仿祖先爬山涉水的场景,以及猴子攀爬、跳跃的表情和姿势,跳起了舞蹈。护送他们的祖先。 白苦要的丧葬流程大致是洗尸入棺、斩牛丧、舞猴、饮酒抬棺、浅坑浅棺、大吃大餐、庆三朝,其中以跳跃猴最为重要。 活动之一[3]。 猴鼓舞是一种男性专用的祭祀仪式舞蹈。 主要以家传和口传的形式流传至今。 这种传承方式也体现了猴舞是父系社会的历史产物,见证了白裤瑶社会的发展历史。 舞蹈节目主要分为“单人”、“双人”、“群舞”三个阶段。 其中,猴舞鼓手既是主要演奏者,又是核心指挥。

猴鼓动作主要有“鼓面三打”、“猴跳步”、“蹲跳棍”、“猴打鼓”、“莲花”、“穿脚”、“击鼓”等。猴舞的基本动作虽然不多,但节奏感比较强,使得舞蹈活泼、活泼。 其风格粗犷古朴,节奏轻快,刚健敏捷,充分体现了白裤瑶豪迈奔放的民族性格。 2008年,该舞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力地促进了猴鼓舞的保护和传承。 1.2 陀螺是白裤瑶族群众喜爱的健身娱乐活动。 不仅场地设备简单白裤瑶族体育竞技,而且易于掌握和推广。 它是集竞技、娱乐、健身、合作、欣赏于一体的民间体育活动。 因此,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打陀螺,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促进白裤瑶同胞之间的交流,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瑶族(白裤瑶)陀螺民间比赛”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白裤窑有自己的陀螺节——“陀螺节”。 “陀螺节”期间,白裤瑶会在特定的水坝上举行盛大的陀螺比赛。 参赛者包括儿童、青少年、中年人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 显然,陀螺大赛已经成为白裤窑众多节日中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体育赛事。

比赛期间,不仅吸引了大批当地群众观看,邻近的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汉族也从四面八方赶来欣赏一年一度的顶级比赛,也让比赛现场热闹非凡。极其壮观、热闹。 。 另外,儿童玩的陀螺重约半公斤,成人玩的陀螺重0.5至1.5公斤。 它们被染成红、黄、蓝、绿、青等颜色。 它们色彩缤纷,耀眼夺目,非常美丽。 顶级比赛的所有参与者都是男性。 参赛者事先被分成两队,每队人数相等。 有两种玩法:短距离和远距离。 近距离比赛中,一队一名选手旋转释放陀螺,然后要求另一队一名选手在距离约2m处用陀螺击球,然后各队旋转释放陀螺。 对于长距离比赛,两队首先约定一个距离,5m或10m,然后一队将所有陀螺旋转一个画圈,让另一队按照规定的距离逐个击打陀螺。 此外,“花陀螺”是目前瑶山瑶族乡独有的一项活动,两个陀螺飞过双手,就像两只飞舞的蝴蝶。 贵州省荔波县白裤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生存状况相对白裤瑶族其他传统体育项目较好。 陀螺和猴鼓的整体生存状况比较好。 因此,笔者对上述两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将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荔波县白裤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生存状况。 2.1 民族民俗文化走进校园 荔波县瑶山民族小学始建于1953年,当时名为木水小学。

1980年,学校成为黔南州第一所寄宿制小学。 所有在校学生均实行吃、住、书、杂费“三包”政策。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学生人数逐渐增多,课外活动内容也逐渐完善。 特别是民族民俗文化引入校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其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陀螺、猴鼓作为白裤瑶民俗文化被引入瑶山民族小学,并逐渐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课外活动之一。 为开展民族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耀山民族小学还成立了少年宫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亲自选派教师组成辅导小组和志愿者队伍,开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确保教师队伍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课外活动方面,每周二、四安排陀螺和猴鼓一起进行。 其中,陀螺由谢友明在专门的陀螺场地教授,猴鼓由杨兴贵或魏明博在篮球场教授。 将民族民俗文化引入校园活动,也保证了陀螺、猴鼓的保护和传承。 2.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 在当前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荔波县政府牵头,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大力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促进当地发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 。 其中,当地政府与旅游开发商在瑶山瑶族乡成功打造瑶山古村3A级旅游景区。

陀螺、猴鼓已成为该旅游景区的主要表演项目之一,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表演队。 表演者几乎全部是当地白裤窑青年,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地白裤窑人的就业问题,也有利于推动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 此外,一年一度的白裤窑“陀螺节”也成为当地政府打造当地旅游业的重要内容。 “陀螺节”当天,当地政府除了举办盛大的陀螺比赛外,还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宣传白裤瑶、青瑶、常山等瑶族其他支系的传统文化。瑶族自治州举办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当地民俗活动,让外国游客参与其中,体验当地各种民俗活动带来的乐趣。 这不仅满足了外地游客的精神需求,而且提高了旅游业的水平和档次,将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结论目前,荔波县白裤瑶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中,仅陀螺和猴鼓仍被广泛流传。 其余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失传或濒临消失。 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文化精英、传承人、当地人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下,陀螺、猴鼓已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核心内容,成为白裤窑维系民族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身份。 一。 参考文献陈国宇.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述评[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59-61。 胡牧君. 白裤瑶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9):132-137。 张琪. 神秘传记:白裤妖鬼师职业身份的获得——兼与盘妖大师的比较[J]. 宗教研究,2018(4):175-180。 赵灵. 白裤瑶铜鼓音乐文化的乡土认识——以贵州省东孟村为例[J]. 中国音乐,2017(1):74-82。 李元龙,赵志新。 冲突与融合:南丹白裤瑶婚姻习惯法与国家法的互动(下)——广西常住居民习惯法系列研究的第四篇[J]. 广西民族研究,2015(2):105-110。 陈国宇. 人类学视角下贵州白裤瑶“猴舞”的体育文化解读[J]. 当代体育科技,2015(35):220、222。荔波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编。 荔波瑶族[M]. 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10:274.-全文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