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S直播网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析与计划撰写指南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规划

20xx年7月,教育部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大纲》(教体一[20xx]x号)。这个大纲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纲要,也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评估的重要依据。

《纲要》第五条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xxx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回顾历史,在历届校领导的引领和大力支持下,在体育系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下,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经历了从不断认识、不断改进、不断探索,到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同时也为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素质教育和体育俱乐部建设发挥了应有的贡献。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借鉴国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我校具体情况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材:软式排球,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角度全面认识高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厦门大学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为:

(1)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教师、上课时间的“三自主”课程教学形式。课内课外多种自主练习的教育教学方式相结合,变过去教师需要学生做什么为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做什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2)放宽选修课时长限制。改变原来规定学生必须在大一、大二修完全部体育课程的规定,学生可按自己的时间安排选修课程,除大一第一学期修完1个学分的体育基础课外,其余3个学分可在大学期间的任意学期修完。大学期间不再有体育课程修读时长的限制。

(3)学分获得途径多样化。除大一第一学期1个学分外,其余3个学分可通过不同途径获得。一是学生可通过正常的体育选修课获得学分;二是通过特色项目获得学分。特色项目学分: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特色项目,如游泳、马拉松等。选择特色项目的学生须参加体育部组织的测试并达到规定要求,或直接获得体育部认可的相关体育奖励。一个特色项目为1个学分。

体育参与目标: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深刻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运动技能目标:通过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掌握两种

以上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为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身心健康目标。体育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的,使学生通过课内外的体育锻炼实践,改善和提高身体形态、机能和体质,保持良好的生理健康状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愉悦的情绪,充分发挥个性、潜能和创造力,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社会适应目标:依据体育课程独有的特点,通过体育竞赛的对抗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课程设置充分考虑我校体育场地设施、师资队伍现状及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淘汰整合,充分挖掘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增设具有时代气息、实用性、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体育项目。目前,体育课开设的体育项目有:篮球、篮球裁判、排球、软式排球、排球裁判、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棒球(垒球)、高尔夫、游泳(冬泳)、太极(剑)、武术拳械、跆拳道、形意拳、八卦掌、木兰拳(扇)、防身术、散打、形意健体、舞龙舞狮、健美操、形体塑形、瑜伽、体育舞蹈、街舞、野外生存、定向越野、健身健美、马拉松、体能训练、保健康复等35门课程。

体育课程有4个必修学分,除大一第一学期1个必修学分外,其余3个学分可在大学期间任何学期修完,可为选修课学分或专项项目学分,详情请参阅体育课程考试内容结构及说明。

体育课程成绩由学习态度、专项科目成绩、身体素质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均有定量或定性的评分标准。体育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分,分为优秀(85-100分)、良好(70-84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

1、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原则》等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学生未修满体育课程规定学分的,不得毕业,只能按不及格处理,新学年修满规定学分后,方可办理毕业证书。

2.体育课不及格的学生只能重修,不能重考。如因运动损伤不及格,可在征得任课老师同意后延期考试,新学期开始前三周再重新参加考试。

3. 学生因实习、请假、逃课等原因缺修体育课程累计达总学时的1/3,须重修学分。

4. 健康与康复体育课是针对身体异常、患病、残疾、体弱及部分高龄学生开设的。参加健康与康复体育课的学生须持医院卫生科证明,开学前三周转入健康班。学期考核成绩后加注“健康”二字。

大学体育教师工作计划(二)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体现“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放在体育教学过程的首位,我系对原有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体育课程,保证我院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本专业培养能够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1、熟悉国家教育、体育等政策、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掌握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体育锻炼、运动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动态和体育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的要求。

5.具有健康的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6、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

标准学分为x个学年,可在x至x内完成。

学分xxx,其中公共必修课x学分,教育、社会实践等课程34学分,专业必修课x学分,选修课共x学分。

1.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三部分。主要学科:教育学、体育学。必修课分为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两部分,共计约1854学时。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按照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田径、球类运动、体操、武术等6门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合并。专业必修课中,每个学生在主要提高课程中只能选择一个项目。每个学生在次要提高课程中也只能选择一个项目。且不能与主要提高课程重复。

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学生至少要修40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至少要修16学分,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方向,从第二学年开始选择。公共选修课至少要修4学分,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各4学分。专业选修课是选修课的重点。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专业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才能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合格人才。实践部分分为社会实践、教育实践和科研实践,大约需要16-18周。

2. 课程基本特征

为了实现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结合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和人力、物力资源,课程设置要满足以下特点:

1.增加学科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是:核心课程模块化、必修课程学科化、专业选修课程方向化、公共选修课程领域化。

2.拓展课程形式和内容。增加课程数量,丰富课程形式,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安排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形式。

3.以课程设置改革为切入点,推动教学管理制度进入完全学分制。

大学体育教师工作计划第三部分

为了让体育运动更加融入大学生活,今年制定了新的体育工作计划,希望帮助同学们锻炼身体。以下是体育工作计划:

国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体育课程是以体育锻炼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紧紧围绕育人宗旨,把体育理论知识、技能与健身健康知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运动技能和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主要手段,把相关体育知识、培养健康心态、培养健全人格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全体学生体育参与意识,提高运动技术技能,全面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使学生能自觉、主动、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其次是丰富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运动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合理有效的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防治、锻炼效果的评价方法等,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并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两项自己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为以后的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质健康目标是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提高学生的耐力、力量、柔韧性、协调性等主要素质;在形态机能方面达到比较理想的标准和要求;掌握健身的原理、方法和相关的保健、营养、卫生知识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材:软式排球,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心理健康目标主要体现在调节情绪、树立健康的自信心和抵御挫折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目标是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沟通和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在这方面,体育教育发挥着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授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特长;培养学生自主运动习惯和体育欣赏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1)全面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能力。

(2)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技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意义,了解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掌握体质健康自我监测与评价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体育运动的能力。

(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人体育特长。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四)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提高大学生竞技体育水平,为国家、为学校争光。

(五)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多功能性,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开拓创新、勇敢顽强、团结进取等优良品质。

根据《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河南财经学院体育师资、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课程结构与设置应突出学习者三维角色,按照学生兴趣、需要、水平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达到知识、体能、行为、习惯、情感的统一;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选修课程、健康课程、体质健康等各类体育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多样性、灵活性、完整性、开放性。

(一)一年级开设基础体育课:通过基础体育课,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必备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打好身体素质基础,学习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成为身体强健、精力充沛、品德高尚、勇于克服困难、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合格人才。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篮球、排球、足球(男)、健美操(女)、中长跑、短跑、二十四式太极拳、八段锦、体育理论知识等。

(二)二年级选修体育课: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发展空间,体现统一要求、差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开设的课程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健美操、健美操、体育舞蹈、毽球、定向越野、体能训练、运动保健等。

(二)选修课(进阶课)在三年级开设,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专项水平与能力,培养体育兴趣、终身体育意识和健身习惯。以各类项目的教学竞赛和业余健身方式为主要手段。开设的课程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套路、武术徒手搏击、健美操、体育舞蹈、健美操、田径、体育与健康课程等。

(三)健康与体育。本课程主要针对伤病、残疾、体质虚弱、特殊体型(过胖或过瘦)等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有针对性的康复和健康与体育教学。教学内容主要为太极拳、太极剑、基本素质、康复健康知识、体质康复治疗等。

大学体育教师工作计划第四部分

高校体育需要得到重视,因此学校制定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规划,规划如下:

体育工作确立了“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校体育条例》为依据,深化对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学习领会,把握新课程标准精神,领会新课程标准,创造性地把新体育课程改革理念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实验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智慧教育,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1. 教学常规

制订好学校工作计划;加强学校课堂常规管理;落实学校两大练习,做好课间操、结业操和练习质量检查,定期公布检查结果。

2. 教学科研工作

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有关会议精神,根据我校实际,以推进第二期课程改革为目标,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积极开展教研交流,组织教学观摩示范,积极开展听课、讲课、评课、反思等一系列教研活动。

3. 业余训练

组建学校田径队、排球队,安排人员和训练时间,选拔运动员,明确训练目标和任务,根据比赛时间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提高我校业余训练水平。

4. 竞赛工作

组织学校冬季拔河比赛,积极参加学习新开展的广播体操。

5.宣传教育

学习《课程标准》并贯穿于日常教学实践,加强学生安全教育,避免在体育课、课外活动、各类比赛中发生伤害事故。

九月:

1、传达有关会议精神,制定好学期工作计划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材:软式排球,组织设备。

2、认真备课,配合教学部门检查备课笔记。

3、利用室内体育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建立校排球队、田径队,制定训练计划,开展训练。

十月:

1.开展听课、教学、评课等教学科研活动。

2、狠抓排球队、田径队的训练。

3、体育教师要认真撰写论文,参加市论文竞赛。

十一月:

1、继续抓好学校的课外培训工作。

2、组织教师观摩精品课演示,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开展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评估并提交报告。

十二月:

1、继续抓好学校排球队、田径队的训练。

2、组织学生学习新的广播体操。

一月:

1.完成学生成绩的考核。

2、做好本学期工作总结、各类材料整理、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