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指导员“宅家”不能忽视运动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身为体育社交教练的李玉明每天下午都会拍摄一段健美操视频,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在他“在家”的那段时间里,他成为了很多人的“家庭健身教练”。“一个视频的观看次数通常超过10万次齐动力儿童网球,这表明对运动指导的需求很大。每天坚持在网上发帖齐动力儿童网球,让李玉明收获了不少粉丝。
“呆在家里”不能忽视运动。体育明星和体育社交教练录制健身视频,向公众推广易于学习的锻炼方法。相关行业也积极开展线上布局,健身小程序“签到”“线上”挑战征集等多种形式加大了公众的参与度,也带动了人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提高健康意识
居住在深圳的网友“莫雨”结合网络视频打造了一套运动“秘籍”。“我锻炼了很多,总结了一些经验,也练习过不同的项目,枯燥的健身过程变得有趣了。在她看来,每天出汗会让她的心情好一些,她希望能尽快恢复体形。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身和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从健身的“第一次体验”到逐渐制定健身计划和目标。从长远来看,人们在此期间养成的运动习惯将得到相当程度的保留,健身有望成为生活中的常态。
各类线上赛事、运动会应运而生,让居家运动不再单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联合知名运动员发起的“线上亲子赛”,邀请家长和孩子参与健身过程,收获亲子互动的乐趣。在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小区,为了增加居家运动的乐趣,体育教练和家庭健身教练纷纷推出健身“宝书”,其中既有适合老年人练习的木兰拳、广场舞,也有年轻人喜欢的健美操、健身游戏。以社区为平台,进一步激发了居民在家锻炼的热情。
“云健身”节目的创意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在四川省成都市体育局主办的“健身人才就是你”活动中,市民们“晒出”的居家运动视频花样百出,桌上台球、晾衣钢管舞等精彩健身创意引来网友好评。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力认为,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从被动运动转向主动运动。“一方面,增加运动量会推动疾病防控的门槛,另一方面,健身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行业迎来机遇
疫情期间,阿里体育携手优酷儿童推出“在家上体育课”项目,近2000集儿童亲子体育课程,220余场直播,吸引超过1000万用户观看参与。其中,重点“冠军体育班”已完成4季节目,共邀请了来自多个运动的27位冠军亮相。该项目负责人安国认为,近两个月来,体育机构从线下集体转移到线上已经是明显的趋势。
据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洋介绍,线上模式为人们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有望为行业和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据统计,疫情期间,许多健身和运动训练应用的用户活跃度数倍增长,在线课程的开发和完善也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启东网球推出了一门名为“熊孩子家庭运动攻略”的课程,深受众多家长和孩子的欢迎。青少年篮球训练机构东方启明星已免费向学生开放现有在线课程,并通过与视频平台合作分发给更多家庭。将“主战场”转移到线上,可以为品牌赢得关注和积累口碑,但未来能否催生新的商业模式还有待探索。
线上模式或将带来行业变革,让健身训练机构和体育媒体平台更加关注大众需求,重新布局业务。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提高和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将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线上技术支撑、线上线下结合的健身休闲服务,或将成为行业转型的方向之一。
健身服务升级
疫情期间,各地因地制宜,积极调动体育资源,为千家万户送去一系列脚踏实地的居家健身活动。在哈尔滨第一届全民健身网络运动会上,无线电练习、开合跳和平板支撑等几种在家容易做的运动非常受欢迎。
青海省开展“全民健身,抗击疫情”活动,体育协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线上“居家健身教练”涌现近千人。在辽宁举办的“居家健身才艺秀”、在上海举办的“我爱我家养生之家”等活动,也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大众健身运动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日前,多地体育场馆陆续复工复业。在上海岩石公园(多彩城市馆),这些天许多高尔夫球手都预约了进入体育场。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体育场馆采用预约、登记等方式控制人数。
然而,专家表示,户外运动的恢复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家体适能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强建议,如果在“居家”期间没有保持规律的锻炼状态,恢复锻炼后不要突然增加训练量,“你不能着急, 而且每周增加10%-20%的训练量更合理。他还提醒,运动前要做好运动准备齐动力儿童网球,运动后伸展和放松,以减少运动损伤,帮助恢复身体状况。
参与健身并不难,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并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钟炳书认为,要总结疫情期间的经验,探索建立社区体育卫生组织。“这样既能带动居民参与体育健康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融合作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促进社区健身服务质量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