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游泳历史沿革:从民国时期的公大纱厂到现代游泳赛事
第一节 历史
杨浦区地处浦江之滨,河港纵横。民国十年(1921年),日资棉纺厂建成,挖掘形成三个大水池,俗称白洋淀。鹤岗探店为游泳爱好者提供活动。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浸会大学修建游泳池,组织游泳队,参加华东地区高校间的游泳比赛。两江女子体专、东南女子体校分别于民国二十二年、二十四年在江湾修建游泳、跳水两用池,并组建女子游泳队。针对中国游泳队在多项国际比赛中未能得分的情况,两江女子体育学院校长卢丽华组织了中国游泳研究会,并联合中国女子体操运动员李秀敏等人发起了“中国游泳研究会”。组织上海女子游泳会,每年举办女子游泳比赛。除了女体育学院的学生外,还有不少来自其他区的学生。
民国十年后,日商在杨树浦、平凉路地区兴建的工大棉纺厂、大康棉纺厂、日本人小学等都设有供外籍员工及其家属使用的游泳池。中国人不准进入。抗战胜利后有所改变,但不对外开放。民国24年,上海江湾和市体育场建成标准游泳池,并向全市开放。民国36年,中国纺织总公司修建第二纺织医院,并设立游泳池。
新中国成立后,修复了旧水池,修建了新水池,开展了以工厂为主体的群众性游泳活动。 1956年6月,区体委成立后,举办了区首届游泳比赛。 1960年,该区少年体校增设游泳项目。
1964年7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武汉游泳长江,号召全国军民开展江河湖海游泳活动。全区开展跨长江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游泳活动仍在继续。
改革开放后,游泳活动从单一模式转变为组织上相互交织、不拘一格的形式,形成了四级训练网络和“小池塘王国”。
中国体育记者协会、《体育报》、新体育杂志社、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联合发起全国“游泳之乡”活动。1983年、1985年、1988年、1991年,杨浦区当选为全国“游泳之乡” ”连续四次。
1981年,区开展跳水运动,负责组织和训练全市蛙泳队。 1982年,负责组织和训练市青少年跳水队。 8月,代表本市参加全国青少年跳水邀请赛,在24个项目中获得13枚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
新中国成立前,区田径运动仅在大学、中学开展。 1951年以后,一些工厂开展田径运动,举办职工运动会。 1956年区体委成立后,建立了学生、职工田径比赛制度,有计划地培养运动员。 20世纪80年代,田径运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竞赛制度,增加竞赛项目,定期举办运动会,增设传统项目重点学校,建立田径训练网络体系。 1990年,国家体委授予该区第三届全国“田径之乡”称号。
游泳第2组
1. 活动
1950年,杨浦、许昌游泳池恢复开放。到1965年,已新建23个游泳池,其中包括9个工厂。 1952年,上海棉十九厂500人参加游泳; 1961年,上海棉十七厂和国营二机厂员工获准游泳,年游泳量15558人。 1961年,上海十二厂游泳馆接纳10余家相关单位参加游泳,夏季游泳量17824人。白洋淀游泳池于1964年7月开业,每天有6个泳池,日最大游泳容量为6000多人。该场馆还培训教练员、救生员,接待全市游泳运动员,并负责全市长江渡口测试。 1965年,上海电缆厂有8000多人参加游泳,其中经常到黄浦江游泳的有900多人,占职工总数的26%。
1966年至1976年,全区新增游泳池(场)16个,总数达到44个(其中今宝山地区游泳池11个)。 1967年,有15万人在指定的天然河流中游泳。 200人参加渡江活动(其中女性20人),202人参加吴泾万米黄浦江巡游,1万名民兵渡黄浦江,120名武装民兵参加全市渡江活动。 1972年,白洋淀游泳池游泳人数达9万多人。
1980年,杨浦区人口82万,公共游泳池只有3个,但区内工厂、学校拥有的游泳池却不少。该区成立游泳领导小组,动员工厂、学校所属游泳池向社会开放,使杨浦区成为全市开放游泳池最多的区。 1980年,开放游泳池24个,游泳场次8313人次,游泳人次72万人次。 1981年开设22个街区,1982年开设17个街区,1983年开设13个街区。由于公开赛事数量的增加以及有组织的游泳活动的增多,游泳人数有所增加。 1981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1982年接待游客104.7万人次,1984年接待游客11万人次,均为全市最多。 1984年,杨浦游泳场共有150人参加冬泳,其中1/3是中小学生。 1985年,共有34个游泳池开放,其中12个游泳池开放供夜间使用。该地区共有超过140万人游泳,为历史最高人数。 1986年,区委决定增建一批娃娃池。区体委邀请专家指导泳池的选型、设计、施工、使用。 1986年新建池塘36个,1987年新建池塘13个。 1989年首次开放小泳池45个,举办比赛3300场次,接待儿童14万人次。 1988年,新建池塘8个。到1990年,全区已有小型泳池72个,成人泳池35个。在1986年全国最佳娃娃池评选中,杨浦区有12个娃娃池获奖,其中一等奖3个,占全国一等奖的43%。 1987年评选中,杨浦区有11个小池塘获奖,其中一等奖1个,占全国一等奖的20%。 1988年,在全国最佳娃娃池颁奖典礼上,杨浦区介绍了娃娃池城市建设和管理经验。 《体育报》称赞杨浦区为“小池王国”。
1986年,区发起“游泳小镇活动周”,每年7月16日至22日举行。通过广播、图片、文字等形式,在全区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宣传游泳的意义和安全知识,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竞赛。第一周活动有 11,900 名参与者。 1987年,游泳工作推广到工厂、学校、军队,举办少儿、少儿、暑期保育、“游泳文盲扫盲”、民兵骨干培训班。组织开展协作街区、退休老同志同乐、军民共建、厂际联谊等自费、自愿参与、自组织的水上活动。
2. 培训
1954年,江湾游泳池举办初级游泳指导培训班和潜水干部培训班。 1956年,中国纺织机械厂培养了一批游泳干部,其中初级游泳运动员40人,占35%。 1957年,榆林区体委举办中、初级、少年组游泳训练班,学员163人。 1965年,区体委举办培训班39期,培训基层人员2113人。
1975年6月13日,杨浦区工厂、学校、街道84支队伍共1008人参加长距离游泳测试。
自1981年以来,每年都有2000多人参加各类游泳训练班,形成了幼儿训练班、重点中小学游泳训练班、长期训练班、少年体校四级培训网络。杨浦区工人体育场的恒温游泳池全年承担着早晚的训练任务。 1985年,针对全区五年级小学生开展“游泳扫盲”活动,77所小学4130人参加。 60%的学生学会了游泳(无论姿势和时间如何连续游15米)。
1987年,杨浦恒温游泳池建成,承担了全区的训练任务。每年培训考核50名救生员,两年培训100名游泳裁判员。
3. 竞争
新中国成立后,游泳比赛在职工中广泛开展。 1951年,上海棉十九厂在职工、纺织工会游泳选拔赛中获五项第一名,还在上海工人游泳大会(代表选拔)中获两项第一名。 1952年,厂里有两男两女当选为纺织工会游泳代表,其中一名是华东区的选手。 1962年市职工游泳比赛,杨浦区获男子总成绩第一名、团体总成绩第三名。 1959年至1965年,乔原在正式比赛中37次在男子400米自由泳等7个项目上创造国家纪录。第二届全运会,杨浦区获得3枚金牌。
1972年,区少年体校运动员吴佩里、吴正国进入市体操队。吴佩里在1972年至1974年的6届全国游泳比赛中共获得11枚金牌,并两次打破全国青少年400米混合泳纪录。吴正国在1974年全国游泳比赛中打破了100米自由泳和200米蝶泳两项全国青少年纪录。他在五届城市运动会上获得了3枚金牌和1枚银牌,在两个项目上打破了全国少年B记录。
1980年至1983年,杨浦区在全国和市级游泳比赛中共获得金牌52枚,19项成绩载入全市体育最高纪录。 1984年,有7项成绩被列入该市最高体育记录。 1985年,昆明路街道举办了全区游泳锦标赛,有15家工厂、100名运动员参加。 8月,惠三小学在全国“游泳之乡”传统重点中学生游泳比赛中荣获4枚金牌、5枚银牌、团体总成绩第二名。
4、上海市杨浦区游泳救生协会
上海市杨浦区游泳协会成立于2003年,2008年改选,区体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主席。协会下设四个部门:办公室、培训部、督导部、活动部。 10年来,协会与区旅游办、区社区体育中心合作,有效开展救生员培训、年度认证、监督指导等工作全国小学生田径纪录,有效提升了游泳场馆和游泳场馆的安全系数。帮助杨浦区连续八次被评为“国家游泳馆”。故乡”做出了贡献。
协会现有各级考官、教练员13名,在每年的救生员培训和年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协会每年举办2-3次初级救生员培训班和考核,平均参加人数100多人,通过率达98%。截至2012年,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救生员有369人;每年举办1-2期培训班 各级救生员年检,平均200余人次参加检查,合格率98%以上,基本满足各类游泳馆开放需求场地。
协会是“开放夏季游泳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会同体育、卫生、公安、教育、文管、执法等职能部门部署工作,联合开展巡视检查。提供游泳开放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确保安全开放,努力服务于各游泳场馆和救生员。
第三节 蹼泳
上海于1981年开展潜水运动,由于市打捞局及其下属潜水员、潜水器材器材厂均位于杨浦区,且区内有恒温游泳池,市体委委托市级跳水运动的发展和比赛1981年调到杨浦区体育委员会,具体工作交给杨浦恒温游泳池主任叶桂泉。 、市赛艇俱乐部吴佩里、打捞局张登荣担任教练,组建教研组。组织和训练全市蛙泳队。 3月,负责人赴杭州考察并组织运动员训练; 8月,参加全国跳水比赛。 1982年2月,举办业余跳水训练班,通过多层次的测试和比赛选拔运动员。从全市工人、学生和市体育学院招收24名运动员,在闸北区、虹口区、市青少年体校游泳馆、市跳水池等地设置训练,并由业余爱好者授课教练。杨浦区组织训练了全市青少年跳水队备战全国比赛。 1982年8月,首届全国青少年跳水邀请赛在广东湛江举行。区带队代表全市在24个项目中夺得13枚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 9月,跳水队参加全国跳水比赛,两名运动员获得第五、第六名。 1984年3月,经市体委批准成立市跳水领导小组,由区体委主任刘松泰任组长,主办了1985年华东跳水邀请赛和1986年全国跳水比赛邀请赛。 1986年,区、市跳水队享受专业队待遇。 9月,跳水项目首次列入第八届市运动会,杨浦区获得男女团体第一名。 1987年12月31日,上海鳍游泳俱乐部成立。 1989年4月,上海市蹼泳协会成立,杨浦区副区长夏秀荣担任会长。
1983年至1990年,我市蹼泳队共参加全国比赛16次(其中青少年比赛2次)、全国邀请赛7次、华东赛1次、国际比赛5次、国际邀请赛7次全国小学生田径纪录,共获得冠军72枚金牌。 ,75枚银牌,72枚铜牌,21次打破全国纪录。 8名队员荣获国家级运动员,2名队员荣获国际级运动员。
苏芳、沈建岭在1983年4月北京体育学院跳水邀请赛和9月全国跳水比赛中打破1500米蹼泳全国纪录,获得一、二名,达到国家精英标准。 1984年9月的全国跳水比赛中,上海队六次打破800米、1500米蹼泳全国纪录,上海队跻身全国四强。 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上,上海队获得4枚银牌,位列女子团体第一。两名运动员打破了三项全国纪录。 5名运动员获得二等功并获得二级运动奖牌。
第 4 节 田径
杨浦区的田径运动首先在大学和中学开展。新中国成立前,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三所大学以及济强中学都有参加校际比赛的田径队。工厂员工和少数长跑运动员在路上练习。新中国成立后,工厂里的长跑运动员日益增多。 1949年12月,正光和汽水厂组织了全市越野赛。自1951年起,各工厂开展田径活动,为参加行业内举办的体育比赛做准备。同年,沪东(杨浦)体育场建成,田径运动开始普及。 1954年,中国纺织机械厂、上海机床厂、上海棉花十七厂、上海棉花十九厂先后举办全厂职工运动会。 1956年区体委成立后,建立了全区范围的学生和职工田径竞赛体系,系统地培养职工和学生运动员参加市级比赛。 1956年,控江中学的周道宇在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得100米、200米、400米接力三枚金牌。
20世纪80年代,田径运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83年以来,区少年体校田径队的编制和经费逐年增加,竞赛制度进行改革,中小学田径比赛内容不断增加。该区每年主办7至8场田径比赛。包括区中小学生田径比赛、中小学生长跑比赛、城市传统体育重点中学比赛、田径资格赛、田径选拔赛等,共490支队伍共有 3,973 人参与。 1988年,区政府将创建“田径之乡”列入工作计划,要求学校组建田径队。区体委拨款为少年体校修建跳高室,成立跳高俱乐部。 1988年,建立了田径训练网络体系:区少年体校田径队→重点训练点→城市传统重点项目中小学→学校田径队。该区少年体校田径队有5个训练点,每个训练点人数是体校田径队的两倍。城区传统学校和重点布局项目中小学学生约1000人,基层学校参加田径队约11300人,占全区中小学生的13%。在城市比赛中获得加分后通过的运动员将被晋升到相应的中学,保持系统的训练。对业余训练成绩突出的学校、教师、教练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涌现出刘云鹏、王智慧、冯英华、孙长青、裴芳等一批成绩优异的顶尖运动员。
1990年12月1日,国家体委在山东烟台召开1986年至1989年第三次全国“田径之乡”命名表彰大会,授予杨浦区“田径之乡”荣誉称号在国内。
田径协会 区田径协会坚持在中小学普及田径运动,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每年都会举办杨浦区中小学田径比赛。在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区各中小学积极组队参赛。各学校均设有田径队,其中重点学校14所,参加训练的学生约350人。少年体校教练每周定点辅导一次,学校体育老师每周训练3次以上,每次1小时。协会定期对重点学校运动队训练质量进行评估并举办测试赛。一方面,为学校搭建展示成果、相互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为业余体校选拔人才提供了途径。 2003年以来,协会所属学校已向区青少年体校输送了近100名青少年才俊。为进一步提高基层队师资培训水平,田径协会每年举办业务培训全国小学生田径纪录,邀请经验丰富的资深田径教练员授课。田径协会每年暑假期间都会组织为期一周的体育夏令营。活动以田径项目为主,增设射击、篮球、游泳等项目。兼具教育性和娱乐性,让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基本技术,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素质,体育夏令营活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田径协会高度重视裁判员的培训工作,每年定期举办裁判员培训班。田径协会还积极组织会员组队参加上海运动会田径青少年组和业余组比赛,取得了良好成绩。